Naai-STEE協議
Naai DePIN 是一個突破性的生態系統,其核心是 STEE 協議——一個強大的框架,支援 AI 代理與智慧設備之間的無縫通訊和資料交換。該協議簡化了複雜性,確保設備協同運行,同時釋放了互動與智慧化的全新可能性。Naai DePIN 超算公鏈構成了我們安全的區塊鏈基礎,提供安全性、透明性和去中心化。STEE 協議利用這一基礎架構無縫連接智慧設備和 AI 代理。
STEE 協議是基於系統底層的安全協議,用於保護敏感資料和程式碼的安全。它透過在硬體設備上構建一個安全區域,確保運行在其中的程式碼和資料免受外部攻擊。STEE 提供了一個基於硬體隔離的安全世界,以保護敏感資料的安全和程式的正確執行。

技術框架與底層架構
STEE 基於主流晶片架構支援的 **TEE(可信執行環境)**構建,兼容 ARM TrustZone、Intel SGX、RISC-V PMP 等硬體級安全能力。其核心在於通過硬體隔離機制,在智慧設備中建立一個獨立、加密、不可竄改的執行區,確保 AI 模型與資料在設備端的完整性與隱私性。
STEE 協議是設備端與 AI 代理之間安全通訊與資料交互的框架。該協議定義了一套標準化的互動流程,使遍佈全球的智慧設備可以充當去中心化超算網絡中的節點,與 AI 模型代理安全協同運作。
透過 STEE 協議,每台設備都可以與鏈上的 AI 任務調度代理建立加密的通訊信道,上傳本地感測資料、下載 AI 計算任務,並回報計算結果。此一框架確保設備與 AI 代理之間的資訊交換是保密且可信的:只有經過驗證授權的程式碼與資料才能在雙方之間傳遞,任何中間人無法竊聽或竄改其內容。
HPCS 超算鏈與 G7 調度中心下的 STEE 運行邏輯
STEE 協議運行在 Naai-HPCS 超算公鏈之上,並由 G7 調度中心進行任務分配與遠程驗證。設備啟動時,STEE 通過可信啟動機制生成加密身份與環境證明。G7 調度中心利用遠程證明(Remote Attestation)驗證設備可信狀態後,將 AI 任務下發至設備 TEE 中執行。任務完成後,結果連同驗證證明一併回傳鏈上合約,確保全鏈路可信。
在 Naai DePIN 架構中,HPCS 高性能超算公鏈充當整個網路的底層信任與結算平台,而 G7 調度中心則是鏈上負責任務編排與資源調度的核心模塊。 STEE 協議貫穿於設備接入、任務下發、結果回傳的全過程,其運行邏輯如下:
設備通過 Naai DePIN 超算鏈(HPCS)進行註冊,生成唯一身份並報告自身 TEE 可信執行環境的狀態。
G7 調度中心在鏈上挑選合適的設備節點分配 AI 計算任務,通過遠程證明機制驗證該設備 TEE 環境的完整性與可信度。
設備在本地 TEE 中完成計算後,通過 STEE 協議將結果上傳,並附帶 TEE 產生的完整性證明,供鏈上合約和 AI 代理驗證可信。
整個過程中,HPCS 公鏈提供去中心化信任背書和激勵結算,G7 調度中心實現全局優化調度,而 STEE 確保了跨設備、跨網路的通訊與計算始終在受信任和加密的環境中進行,不受潛在攻擊者干擾。
安全機制:STEE 基於 TEE 的技術架構
STEE 協議能夠實現上述可信協作,關鍵在於其底層整合了 TEE(可信執行環境)技術作為安全支柱。TEE 是一種由硬體支援的隔離執行環境,在其中運行的程式碼和資料可以與設備的其餘部分完全隔離,並受到嚴格的安全保護。 TEE 技術為 STEE 協議奠定了硬體可信根:無論設備採用何種晶片平台,都可以利用其 TEE 功能來構建安全沙箱,確保 AI 代理程式碼在設備本地以可信方式執行。
四項核心安全能力
可信啟動與遠程證明:設備啟動過程全程可驗證,遠程節點可確認運行環境未被竄改。
執行時隔離:AI 程式碼與資料在 TEE 內運行,與主系統徹底隔離,即使系統被入侵也無法訪問。
可信 I/O 與加密介面:資料透過加密通道進行輸入輸出,保護端對端通訊安全。
持久化加解密儲存:支援安全儲存任務狀態、模型參數等敏感資料,僅 TEE 可解密訪問。
STEE 協議的價值與優勢
歸功於 TEE 硬體的廣泛部署和 STEE 協議的巧妙設計,Naai DePIN 網路在安全與成本方面達成了良好平衡,為 AI+DePIN 算力調度提供了堅實基礎。
安全信任根:STEE 為算力網絡提供設備級別的可信保障,是去中心化算力執行的基礎。
低成本部署:基於現有晶片平台實現,無需額外硬體,適配全球主流設備。
高性能可信執行:相較同態加密或 MPC,TEE 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具備本地執行效率。
任務鏈上可驗證:結合 HPCS 鏈與調度中心,實現全生命週期任務可稽核、可追溯。
總體而言,STEE 協議為 Naai DePIN 的宏大願景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底座:既降低了大規模部署安全算力網絡的成本,又提高了異構設備環境下可信計算的效率,最終讓每一份分布在全球的微小算力都能被安全、高效地匯聚起來,為 Web3 時代的 AI 應用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。
Last updated